文|地缘历史档案
编辑|地缘历史档案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一部厚厚的《明史》,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修,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才定稿。
看起来像是清朝对前朝的尊重,其实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政治操作。它是为了清朝的统治服务,把该说的删了,把不该说的写了,把真相藏进了沉默里。
展开剩余84%它把忠臣写成叛徒,把抵抗说成内讧,把民变骂成流寇,甚至连与明朝关系密切的女真都被剪成“突然冒出来的建国者”。
而最讽刺的是,清廷花了94年时间,结果写出一部连基本常识都扛不住的史书。
朱以海没被沉海,郑成功也不是“海贼”
《明史》里说郑成功把南明鲁王朱以海“沉之海中”。但1959年,金门出土了一块墓志铭,直接打脸:朱以海病死在郑成功的庇护下,被葬在金门,位置清清楚楚,日期也没错。
那清朝为什么非要把他写成被“沉海”的?他们要制造一个假象:南明自己人互相残杀,失败是活该。这样一来,清军的入主中原就成了“顺天应人”,而不是一场外来征服。
郑成功的形象也被严重扭曲。《明史》叫他“海贼”,但康熙又称他“海外孤忠”。前脚骂他是匪徒,后脚拿他的名字当招牌,清廷自己都前后不一。
真实的郑成功,是打败荷兰人、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。他拒绝投降清廷,坚持抗清到底。
清廷一方面要打压他,一方面又要借他的忠义之名为自己贴金,这种操作早就不是修史,而是公关策划。
更讽刺的是,《明史》还把明朝抗清名将孙可望写成“野心家”,把江北义军说成“匪患”,却对清军大屠杀轻描淡写。
连“扬州十日”“嘉定三屠”,都要靠地方志和外文资料才能拼凑出真相。清廷选择性记忆,不是无心之失,而是有意为之。
明朝和女真的关系被彻底抹掉,连“从属”这两个字都不让提
《明史》最诡异的一点,是努尔哈赤仿佛从天上掉下来一样。书里根本不提他早年向明朝称臣的事,也没提建州女真是明朝的藩属,猛哥帖木儿还是明朝封的“指挥使”。
《满文老档》里全都写着,努尔哈赤给明廷上书、请封、请援兵,样样齐全。只要你愿意翻,史料摆在那里。
但《明史》选择跳过。它要塑造一个“自强不息”的清朝出场方式:“天命所归”的新政权。
还有更离谱的。明朝的成化皇帝朱见深,曾发动“成化犁庭”,把女真打得头破血流。这个战役对女真影响极大,直接导致他们几十年不敢南下。
可《明史》怎么写朱见深?说他“昏庸”,说他“宠信万贵妃”,说他“政务荒废”。对他打女真的事,一笔带过。
为什么?因为这事打了清朝的脸。要是承认明朝皇帝曾经把清朝祖宗打得满地找牙,那清朝的“天命”神话就塌了。所以,他们干脆不写。
还有一个细节,《明史》对“成化犁庭”只保留了地名,没有战果。就像拍电影时把主角打脸的镜头全剪掉,观众根本看不到发生了什么。
这种史书,拿来当政治工具可以,用来当历史教材,那才真是误人子弟。
制度和战争都被洗白,连“土木堡之变”都成了宦官背锅
《明史》里对朱棣的态度特别扭曲。一方面说他“靖难起兵”,是造反夺权;另一方面又说他“功绩远迈汉唐”,是明朝最伟大的皇帝。
朱棣起兵之后,杀了建文旧臣无数。方孝孺一家十族被灭,连九岁的孩子也没放过。他还篡改《明太祖实录》,搞了个“永乐版”的历史。
这些事,《明史》不是不知道,是不敢写。因为清廷要强调自己“承明正统”,不能让明朝最强的皇帝看起来像个杀人狂。
所以,他们选择了“两头都沾”。既说他夺权不义,又说他政绩辉煌,读者读完只会疑惑:到底是个暴君还是个明君?
再看《明史》对土木堡之变的解释,简直是避重就轻的典范。王振一个宦官被写成了“误国罪人”,好像整支军队就是他一个人在指挥。
但考古发现早就说明,明军当时内部有人通敌。“跛儿干腰牌”上有不少叛将的名字,早就跟瓦剌勾结好了。这些人才是导致英宗被俘的关键原因。
但《明史》不说这些。因为要强调“宦官误国”的老套路,这种说法简单、管用、不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。至于真相,谁还在乎?
更离谱的是到了明末,农民起义军全被写成“流寇”。
张献忠在四川“杀人六万万”?那时候中国才一亿人,怎么可能杀六亿?这明显是夸张到离谱的数字。
但《明史》就这么写了。为什么?因为要转移清军屠杀的视线。“扬州十日”“嘉定三屠”,这些历史惨剧不能写,那就把锅甩给“流寇”。
李自成、张献忠,这些人本来是农民起义领袖,是底层反抗压迫的代表,但《明史》硬生生把他们写成了“暴徒”、“灾星”。
就连永乐帝的“东征朝鲜”、明英宗的“南征蒙古”这些军事行动,《明史》都习惯性地把胜仗写成平局,把败仗往低调写。只要不影响清朝的脸面,怎么写都行。
但一部史书,如果只为胜者服务,那它记录的就不是历史,而是剧本。
发布于:河南省华亿配资-配资哪家好-配资平台下载-股市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